中醫大講堂
痙攣型腦癱簡述
小兒腦癱,又稱小兒腦性癱瘓,簡稱腦癱(CP),是圍產期(出生前到出生后一個月)大腦發育時期非進行性腦損傷所致的綜合癥,主要表現為中樞性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該病病位在腦,累及四肢,表現多樣,可伴有智力低下、驚厥、聽覺和視覺障礙、行為異常等,是兒童致殘的主要疾病之一。
痙攣型腦癱在腦癱各種類型中發病率最高,約占60%~70%,可伴其他類型同時存在。病變主要波及錐體束系統,病變的部位不同,腦癱兒的癥狀表現也不一樣:一側半球的錐體束受損表現為偏癱;皮層某部位限局性病灶出現單癱或截癱;兩側半球病變則表現為四肢癱。
痙攣性腦癱常表現為折刀式肌張力增高,肢體活動受限。上肢屈肌張力增高,肩關節內收,肘關節屈曲,腕關節屈曲,手指屈曲呈緊握拳狀,拇指內收,緊握于掌心中。下肢大腿內收,肌張力增高,大腿外踝關節跖屈。俯臥位時膝關節、髖關節呈屈曲姿勢,抬頭困難,仰臥時頭后仰或低頭。扶至坐位時頭向后仰,用力扶成坐位后膝關節彎曲,不能伸直,跪時兩足跟不能放在臀后方而是在兩側,下肢呈W形。
痙攣型腦癱運動方面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尖足、剪刀步、屈膝、屈髖等癥狀。
1 、尖足。主要由小腿三頭肌肌張力增高所致的尖足。導致距小腿關節過伸,無法背屈,站立時足底部不能起到支撐面的作用?;純赫玖r需要付出更多的力量,平衡能力也因主動肌與拮抗肌直接肌力不協調而受到影響。
2、髂腰肌肌張力增高造成的髖關節屈曲。主要由髂腰肌肌張力增高造成的髖關節屈曲站立時重力線在髖關節前方通過,難以維持立位平衡。
3 、雙下肢交叉。主要由于下肢內收肌肌群肌張力增高造成的雙下肢交叉導致雙下肢交叉,影響患兒翻身、爬行、站立和步行。
4、膝過伸。主要由股四頭肌肌張力增高造成的膝過伸, 股四頭肌中骨直肌肌張力增高,導致膝關節過伸,這種膝關節過伸即使在患兒仰臥位時仍然存在。
5、足內翻或足外翻。主要由于脛骨后肌或脛骨前肌痙攣引起的踝關節畸形。(針灸科 孫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