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配伍面面觀(一)
凡人患病,醫患之心同也,皆欲速除之。然,速除必以良方。良方之成也,必使君臣協調,升降得利,寒熱溫涼,各得其宜。補瀉和解,恰中病機。今擇部分先賢所立良方以剖之,以彰其配方之法也。
一、金匱腎氣丸:熟地24克、山藥12克、山茱萸12克、茯苓9克、澤瀉9克、丹皮9克、桂枝3克、熟附子3克。不難看出,本方在滋水養陰的六味地黃丸中,以釜底燃薪的手段,加用辛熱的桂枝、熟附子,使腎氣煥發,腎陽充盈。從而達到溫補腎陽的作用。此即內經所謂“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的治法。
二、黃芩瀉白散:方源出《脈因證治》,黃芩12克、地骨皮12克、桑白皮10克、甘草10克。治療肺熱咳嗽、邪痛尿赤等。方中黃芩苦寒,瀉肺中之熱為君。即《內經》所謂:“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瀉之”之法。地骨皮、桑白皮均甘寒,清熱養陰,瀉肺平喘。俾肺氣清肅而喘咳自止。甘草調和諸藥,且和中緩急。(腦病一科 胡文寶)
上一篇:“六味地黃丸”的來歷
下一篇:方劑配伍面面觀(三)